文 | 愚人
过年团聚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,过年的仪式感根深蒂固,过去杨白劳没钱,也给喜儿扯上二尺红头绳。在我小时候,没有春运,也没有外出打工潮。然而街坊邻居有在异地工作的还是不少见的,他们大多把探亲假都放在春节。这个时候请探亲假是天大的理由,工作单位一般都准假。

每当农历年底,大人与小孩都期待着远方亲人的突然出现。在通讯不便的年代,一封信要走半个月,再远的路程,掐算好旅途时间,路上倒腾三五天,年三十前准能到家。他们舟车劳顿,顾不得一身疲惫,满脸喜悦,只为能够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年夜饭。

从前的过年比现在闹忙,主要是吃吃喝喝。家里女婿舅姥一口闷、丈人老头骂山门的笑话也时有发生,也有几个连襟小赤佬互不买账、拼酒发酒疯的场面,也是蛮多见的。
年三十一过,亲戚之间就开始轮番串门拜年,吃来吃去,不去都说不过去,好不热闹。
在农村,一年一度的走亲戚,是保持本家亲戚以及表亲之间关系的主要方式,倘若三年不走动,这门亲戚就疏远了。
时代在变,有人千里迢迢赶回家过年,只为与家人吃上年夜饭。有人过年则与平时没有什么两样。在我们身边,就有另一番过年的景象,他们不讲究习俗那一套。亲戚之间都在同城,无事打电话,有事随时到。基本上属于心中有你,互不干扰。
老金同志是个机关干部,大学毕业来到嘉兴工作,一晃三十多年了,2022年刚退休。那天散步遇到他,问他春节怎么过,他说要独自回老家陪伴父母。往年都把父母接过来,现在二老都已95岁,接过来也不方便了,索性回老家常住一段时间。老家住房并不宽敞,老婆孩子都去反而不便,于是兵分两路,他独自回老家,妻儿就在嘉兴过春节,简简单单,跟平时没有什么不一样,感觉也没有什么不好。

朋友张女士,正宗嘉兴本地人,与父母同城。年三十那天晒出了年夜饭的照片,正在与读高三的女儿围炉吃火锅。高脚酒杯映着通红的脸庞,一脸幸福自在的表情。我微信问她:怎么不去父母家?她回答:跟妈妈说好的,大家各顾各家,怎么舒服怎么来,想吃什么烧什么,想吃粥就吃粥,大家不累,累是不快乐的。她的父母才70多岁,年岁不高,身体硬朗,平时还在琴棋书画,这番操作,大家自由自在,开明的一家人。
有个叫小云的女士,是我小时候的邻居,父母均已离世,独生儿子是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律师,事业有成,引以为傲,在杭州定居。这个春节儿子要赶写材料,儿子请母亲去杭州过年,可是她选择一个人在嘉兴过年,当起了独居老人。她说:习惯了,没什么不好啊,吃什么已不重要,儿子大了,不需要我操心了,牵挂放在心里,我也不去添他的麻烦。这个春节小云一个人在家整理老照片,她的父亲是抗美援朝老兵,年前刚去世。父亲去世,她事后才告知亲戚朋友,表亲之间各有各家,生活琐事也挺忙碌,她不想打扰别人。
春节承载着不同的意义,有人喜欢以热闹表达亲情,也有人喜欢独处来安抚自己,所有的快乐都是自己的感受。如今物质生活很丰富,吃来吃去并不是过年的唯一选择了,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,人们会选择各自喜欢的方式来辞旧迎新。
有一种过年叫各自安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