收藏本版
搜索
查看: 26335|回复: 4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[楼市杂谈] 转帖 一文看懂当下房地产限购的逻辑

[复制链接]
IP归属地:浙江
签到
2

11

主题

2667

帖子

2775

积分

等级:7

Rank: 7Rank: 7Rank: 7

金币
28
注册时间
2006-9-19

手机认证勋章手机达人
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更新于 2021-02-27 15:08  手机客户端>>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倒序浏览 |阅读模式
分享到
1

买房的钱哪来的?



看到这个问题,不少人可能纳闷了,这还能哪来的?先攒钱,然后贷房贷。买回来后慢慢还贷款。



这是很久以前的逻辑。我以前总觉得,房价涨那肯定是刚需攒够了钱想住大房子嘛,有需求为啥不让涨?

现在想想,主要是那时候刚毕业,身边的人都跟我一样没啥钱,攒钱凑首付,凑够再贷款,都是一群打酱油玩家,缺乏想象力,对这个世界理解太单纯。

后来慢慢身边的人有钱了,才发现以前太年轻。其实真正的买房大户并不是那么玩的,他们是在对赌资产一直涨,以及对赌通胀会把他们的贷款稀释掉。



他们以少量现金通过各种办法从银行借贷,然后用贷款买房。当大家都拼命从银行贷款,房地产里的钱越来越多,房价可不就不断攀升?



也就是说,房地产的逻辑早就变了,房价并不是需求推高的,而是信贷。信贷不是房贷,有人只能贷出70%的房贷,有人却可以没上限往出搞。



大家记得那个美国老太太通过贷款早早住上了房子,而中国老太太一直坚持攒钱,晚年才住上房子的故事吧?



其实可以换个思路,如果没有贷款介入,房子肯定没那么贵,也就不需要用一辈子的现金流来搞这玩意了。



当然了,我不是否定信贷的作用。马克思说过,“如果攒够钱再修铁路,地球上到现在还没一条铁路”,这可以看出信贷的威力,不过不得不承认的是,这玩意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,富人们拥有一挺马克沁机枪,普通人却只有个锤子。



既然是信贷在推房价,如果你不会玩信贷,你就是处于吃亏的那一头。问题是谁最会玩信贷?当然是有钱人。银行是最嫌贫爱富的,你越有钱,抵押物越多,银行追着你给你贷款;你没钱,还想贷款?呵呵。



所以按照信贷规模,可以把房地产玩家大概分成下边四个生态位,不同生态位策略完全不一样,有点像正常人想逮条鱼,就拿个鱼竿去钓,而对于商业捕捞公司,一网下去可能好几吨,正常人一辈子可能都钓不出来人家一网。



哪四个生态位呢?



一、炒房的。他们的目的是低价买进来,高价卖出去。这类人只要差价,自己不住。还有不少上市公司也是做这个性质的工作,把钱拿去买房,万一自己的壳保不住了,就抛几套房。



二、富人。买房抗通胀,买了一般不卖,甚至将来留给孩子。跟上边炒房的相同点在于也是大量从银行贷款,不同点是他们的投机性弱一些,更多的是追求财产的保值和安全。



三、普通白领。大家都懂,慢慢攒钱凑首付,凑够首付搞个按揭,分成三十年,每年还一点,贷款比例低。这也是政府鼓励的行为。



四、没钱的人。除非撞大运,否则只能是攒钱回县城买。



上面这几种人,手里的钱数量不一样,能从银行借到的钱不一样,工具决定思路,他们对房地产的理解也差别极大。



比如炒房的,他们买房的钱里自己的本金比例非常少,主要是靠贷款、银行、地下钱庄、信用卡,亲戚朋友那里借钱。借了这么多钱,肯定不可能长期持有房产,那样的话利息就能压死人,所以他们往往是在上涨前夕建仓,然后持有几个月,等房价涨起来再卖掉。



说到这里,大家可能纳闷,啥是地下钱庄?



这在江浙和广东地区非常常见。那边的老百姓心态比较好,大家把不用的钱放到一个人或者私人机构那里,他们拿着这些钱去放贷。小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,经常从这些地方拿钱,而且历史悠久,从明清开始就在玩了。这玩意不受法律承认和保护,但是欠他们的钱没人敢不还。



在房价急剧上涨期这类人比较多。比如2016年,深圳那边的炒房客可以做到以30%-40%的年利率去地下钱庄贷款,贷几个月,等房价涨起来再卖掉,赚这部分差价。其实就是对赌房价涨幅会超过银行利息。



如果房价不涨,或者涨得比较慢,跑不过贷款的利息,那炒房人就得紧急卖掉手里房产还贷款。但是房地产跟股票不一样,不是想卖就能卖,往往会赔得底掉。



我前几天看到北京一套房子,房主借钱买的,每月要还25万,现金流断了后供不动了,只好折价卖掉,比周围的价格低了近两百万。按理说是很划算的,不过房子总价太高了,买主比较少,用了很久才卖掉。



这类人早些年比较多。这些年房产价格越来越高,流动性变得非常差,而且政策一个接一个,交易成本越来越高,而且暴涨时代已经远去,这些人慢慢也就越来越少。现在炒房客也跟富人们一样,买来后长期持有,慢慢还贷款,等着将来升值。



但既然是慢慢还,贷款就不可能太多,利息也不能太重,某种程度上讲,这些年的限购确实是遏制了炒房冲动。



其实这两年炒房客已经很少了,屯房的主要是手里有大量现金没地方投的人呢。



此外有不少公司在买房。大家一般觉得学区房是卖给有孩子要上学的人,真实世界里不是这个逻辑。



学区房的本质是“稀缺资源”。只要稀缺,那肯定会受到有钱人的追逐。大家的心态都是这样的:我不一定需要这玩意,但是只要其他人需要,这玩意就能升值,能升值的东西我就追逐。所以不少公司有了钱也在买学区房。



然后是中产,也就是能买得起房的上班族。这些人一直在攒钱,平时不出动,大家都担心自己买了房之后房价暴跌,所以非常小心,只在房价开始上涨的时候买。这样就形成了个效果,平时看不到刚需。



大家设身处地就能明白,房地产这么大宗的交易,如果你刚买完,稍微跌点,你一年的收入可就没了。所以平时根本没有“刚需”,大家都指望着在房地产涨价前夜购买。



这也是为什么只有房产上涨的时候,才蹦出来一堆刚需。于是就形成了一个奇观,平时根本没人买,北京这边日常买卖两百多套,不温不火,大家都在等涨价前夜。



2

闻风而动



那啥时候会涨呢?



一般都是政府出台什么政策,比如2016年取消限购,比如去年政府说是要搞营业贷。鲨鱼闻到了血腥味,就该出发了。



房地产上涨的第一波肯定是富人们。富人在中国还有个称呼,叫“高净值人群”,手里钱多,路子野,稍微有点风吹草动,他们就会提前知道。



而且我们说“银行放水”,不是把钱给大家发下去,而是通过这些人贷款贷出来的。他们拿到钱之后往往第一反应就是去追“核心资产”。啥是核心资产?在中国说白了就是白马股、大城市房地产等等。



一般政府出了政策,对政策的解读往往会在他们内部形成共识,觉得这次要涨了,而且最关键的是,又可以借到钱了,赶紧出手。



这时候关键问题来了。



富人们往往都有好几套了,由于限购政策,他们几乎没法从银行里贷到房贷。不过他们也不需要这玩意。



他们往往都有公司,也就有了操作空间。我之前聊过,其实高手和普通人之间,关于“工具”最大的差别就是公司和信贷。有钱人会玩公司,也会到处凑钱;这些年给“凑钱”还起了一个好名字,叫“融资”。反正越有钱,越容易融资,融到之后就可以出去玩了。



比如今年政府为了防止微小企业倒闭,说是要发放贷款救急,但是你不能空口无凭去银行贷款啊,总得有个抵押品吧?往往是房子。



操作空间这不就来了嘛。



比如我是一个富人,去找地下钱庄借一千万(地下钱庄的利息是按日计算的,折成年利率,差不多30%左右),加上手里的五百万去买了一套房;买完后拿着这套房去银行抵押了,相当于变相把房贷给借出来了。



但是这种贷款有个大问题,还款周期特别短,一般也就四五年,需要很高的现金流,所以一般都是富人在操作,普通人想玩也玩不了,毕竟一个月还几十万贷款,你虚不虚?



所以这场游戏慢慢就变成了“银行贷款流入富人,进而不断推高房价”这么个游戏。



炒房团也差不多,反正各种搞贷款。还有人用信用卡搞,大家对信用卡的理解是可以透支买个笔记本,其实这么玩就太低级了。不少人手里有上百张卡,互相借,互相还,完全可以贷款几百万出来;信用卡不是有一个多月免息嘛,搞好时间差,也能周转几个月。



3

疯狂加杠杆



说到这里,大家可能纳闷了,富人们买房有问题吗?



当然没问题,但是大家一起出去扫房,多多少少会提高点房价,而且市场上风声鹤唳。



会对其他观望的人群形成巨大的压力。你想想啊,你好不容易攒够了首付,担心房价下跌才不敢买,现在市场上传言有人到处扫房,你啥感觉?能淡定有了鬼了。赶紧也加入买房行列,这样市场上买房的人越来越多;房主看着这么多人来看房,肯定会纳闷是不是房价定低了,要不提一下?房价就这样蹭蹭涨上去了。



往往一个小区有一套房子高价成交,这个小区整体房价就暴涨;暴涨了之后就没人卖了,房子变稀缺,更贵了。



房价上涨后,会对刚需形成巨大压力。他们担心自己错过了,这辈子都买不起,然后到处借钱,赶紧去买。受他们影响,不少人本来在干别的,看着房子涨成这样,也开始想办法筹钱买房,一波行情就这样形成了,房价翻番就上去了。



等到预期冲上去,比如到处在传,“房价又要涨了”,慢慢就会完全失去理性;大家疯了似地从银行借钱买房,用各种办法借,社会总杠杆就暴增了。



这还不是最关键的,最关键的是这玩意会冲击实体经济。你想想啊,你是个工厂老板,累死累活一年赚个10%,别人买卖房产轻松赚20%,你啥感觉?是不是觉得应该把厂子卖了去炒房?



这不是开玩笑。我之前认识一哥们,他有个公司。他跟我说如果房地产再涨,他就把公司关了,套现后去买房。大家想想,房地产持续暴涨,很多企业主可能就把公司解散了,把资本投入房产,相当于产业资本变成金融资本了;失业率也跟着上涨,社会稳定性也就跟着降低了。



可以看出房地产投机后果的严重性又跟其他投机不一样,虽然所有的投机最后都会遭报应。就跟这段时间基金暴跌似的,大家一起买基金,基金狂涨;等到出现风吹草动,基金撑不住了,开始跌,大家再把手里的基金卖了止损,这样市场上出现大量抛盘,可能导致进一步下跌。所有的泡沫,最后都是这么崩的。



等跌够了,大家对基金的信仰也就破灭了,今后自然不会随便热炒基金了。



但问题是房地产事关国体、国运,不能随便搞这种高风险操作,不能接受基金这种暴跌,因为买基金的人花的主要是自己的钱,但房地产领域的钱大部分都是银行的钱。如果房地产出现大规模暴跌,银行跟着出事,银行出了事,会蔓延到国家的其他领域,这个代价谁都承担不了。



4

为啥要限购限贷



上文说了那么多,大家也看出来了,房价暴涨对产业、金融等领域冲击都太大,这也是为啥政府铁了心要限制房价上涨。但是也不能跌,于是现在就处在这么个状态。



懂了这个,再看前段时间央行出政策,说是要限制房贷总额;上海也说要继续加大限购力度,#上海离异3年内购房按离异前总套数计算#。大家看懂了吧,政府有大数据,他们能看到,一线城市大部分买房子的,都是有好几套房子的人,所以知道出台这个政策有一定效果。



本质也是为了防止投机情绪蔓延到全社会。



只要打掉“上涨预期”,大家不集中购买,就不会发生那种暴涨,既可以防止杠杆暴涨,又可以让刚需从容购买。当然了,刚需往往不涨不购买。



这也是为啥我强烈支持政府搞的“房住不炒”。“不炒”不是不让你买,而是不让你疯狂借钱买,毕竟比借钱这方面的能力,普通白领们连大佬们的尾灯都看不到,你祖宗三代六个荷包跟银行大笔贷款比起来啥都不是。房价已经够疯了,再疯下去确实容易出事。



至于刚需,尤其是一线刚需,你随时买问题也不大,毕竟政府已经使出浑身解数替你压着了,你还在那里看啥?



发表于 2021-2-26 13:25
IP归属地:浙江

59

主题

499

帖子

552

积分

等级:5

Rank: 5Rank: 5

金币
119
注册时间
2021-1-8
2#
发表于 2021-2-26 14:45 | 只看该作者
哈哈哈 你这么说很危险
回复 收起回复
B Color Smilies
还可输入 个字符
IP归属地:浙江

0

主题

3

帖子

103

积分

等级:3

Rank: 3Rank: 3

金币
10
注册时间
2020-9-21
3#
发表于 2021-2-27 09:21  手机客户端>> | 只看该作者
明白人
回复 收起回复
B Color Smilies
还可输入 个字符
IP归属地:浙江

162

主题

1万

帖子

1万

积分

等级:11

Rank: 11Rank: 11Rank: 11Rank: 11

金币
60450
注册时间
2007-6-16

汽车版块活跃份子版主手机认证勋章

4#
发表于 2021-2-27 11:58 | 只看该作者
空行太多,看的好累。我没看完,但是我想说的是,中国房市50年内不会大跌,今后涨肯定是涨的,但不会向10年20年前这样爆涨。所以投资的话是不合适的,自住改善,半投资的可以买下。但是想等下跌是不可能的,房子看中还可以就早买。市中心,好开发商,好学区好地段是选择重中之重
回复 收起回复
B Color Smilies
还可输入 个字符
IP归属地:上海

0

主题

103

帖子

107

积分

等级:3

Rank: 3Rank: 3

金币
13
注册时间
2017-8-26

手机认证勋章

5#
发表于 2021-2-27 15:08  手机客户端>> | 只看该作者
我认为你说的不对,为什么玉门和鹤岗的房子那便宜,投资客也是通过这种方法,为什么吵不起来?关键是房子的地段好,如果地段不好没人会去买。即使银行一分钱都不贷,在以前地段好的房子,普通人也买不起也买不到。在七八十年代的时候,没有商品房,那个时候房子不流通也不值钱。但是你根本就买不到。
回复 收起回复
B Color Smilies
还可输入 个字符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快速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关于我们|手机版|论坛版规|争议投诉|小黑屋|嘉论网

侵权举报: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,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;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;如存在侵权问题,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!举报微信号:quanjie0573

嘉论网创建于2005年 © 2019 嘉兴嘉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 Powered by Discuz! X3.1

广告合作:0573-82750502 网站事务:0573-82750501  法律顾问:浙江子城律师事务所

工信部备案号:浙ICP备07033237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浙B2-20100288(含BBS专项许可)

Processed in 0.333877 second(s), 35 queri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