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段时间,热门话题#年轻人为什么都不结婚了#一经发布,迅速登上各平台热搜榜,引发网友空前的吐槽和讨论。
如果说,两个人决定结婚,无非是“我想和你在一起”,那与此相反,一个人选择不结婚,原因就更加丰富多彩、五花八门:
从以上投票不难看出,这届网友对于“结婚”这件终生大事,越来越“人间清醒”: 我已经完全没有想结婚的念头,一个人过一辈子也未尝不可,何况还有那么多其他美好的事物等着我; 好多人自己的人生都还没有过明白,就开始新的身份和新的旅程;好多人自己还是个孩子,又有了孩子; 因为有从众心理,以前觉得身边的人都结婚了也一样结了。现在眼界放开了,不结婚一样过得很好;
不管网友们是哪种“人间清醒”,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大家对于“结婚”这件事,已不再是听之任之、随波逐流的态度,相反,越来越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: 谁都知道结婚是两个人的事,但遇不到心动的、合适的另一半,能怎么办?为了结婚而结婚? 就像热搜视频#过年妈式催婚强势上演#中,那个眉清目秀的姑娘。 面对妈妈的强硬催婚,她明明一肚子委屈却又不能反驳,最后忍无可忍,终于喊出那句:“不耍朋友是我的错吗?”
想想也是,现如今我们点个外卖都不肯敷衍自己、看场电影都要挑心情、逛个淘宝都生怕被坑,那在选择人生另一半的时候,为什么要去将就、凑合和妥协呢? 婚姻是座围城,不管男女,牵错了手、爱错了人,那婚姻可能分分钟就会变成不那么美好。 曾经以为“结婚”是人生理想,后来才发现,结婚是自己生活质量的分水岭。 都说”有情饮水饱“,但婚姻的真相却是”光有情“还不够,柴米油盐,车贷房贷,全都是压力。
单身时,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,可一旦结了婚,就要不停的迁就和改变,渐渐变成那个拼命硬扛的成年人。
结婚和生子,似乎从来都是长辈们最爱的“人气套餐”。 曾经以为自己只要单点“结婚”这道菜品,就可以摆脱“被套餐”的命运,然而却发现,“单点”就是在给自己挖坑。 因为这个坑的存在,自己在各种催生的轰炸中变得心力交瘁、孤苦无援。
因为结了婚,所以连带着被催生:不生,随时“被催生”;生了,又得随时对抗“新人生”。
也许正是有了以上的思考,这届网友们,似乎对结不结婚不那么纠结和迷茫,反而多了些谨慎和冷静。 在他们看来,结不结婚只是一个选择,不结婚也不能代表什么,更何况就算不结婚,还有太多有意义的事在等着自己去体验、去经历。 前段时间,李银河在《幸福实验室》节目中也谈及了“单身潮”,在她看来,人们越来越不想走进婚姻,大概有以下几点:
感情因素在婚姻中的占比越来越重,但婚姻的忠诚和感情的流动相矛盾; 相比古代,如今人的平均寿命在延长,这跟婚姻制度容易矛盾; 男女平等后,女人拥有独立挣钱能力,就多出一个选择,没有绝对理由去结婚; 离婚成本太高,经济上损失太多,情感上太多折磨,既然如此何必当初。
如她所说,正是太多年轻人有这样的考虑和选择,所以,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单身队伍。
也许在众多父母眼里,以上这些说辞都是不结婚的借口、是无稽之谈,但得承认,它们都恰到好处地道出不婚之人的心声。 的确,受传统文化的教育,我们像一直在被直接或间接地灌输: 结婚,就是一个人一辈子必须要做的事,结婚生子理所应当。
但是,很少有人去刨根问底:自己为什么需要婚姻,婚姻又能带给我们什么。
如果说三十年前甚至五十年前,很少有人去想这个问题,那么,如今,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在意识上觉醒,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: 不难看出,这所有的答案,都指向一个方向:结婚,不是人生的必需品,更不是人生的标配。 中国青年报曾经对1997名受访者,进行过一项“你心中的标配人生”的调查。 换言之,如今社会,在很多人眼里,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,就看他是否拥有人生的三大标配。 在这所谓的“人生标配”中,结不结婚,只是其中一项标准,更在乎的是,你是否拥有稳定工作,是否能实现经济相对自由。 调查中,有受访者把达到“人生标配”当做自己奋斗目标,也有人认为“人生标配”按照既定模式生活,缺乏趣味和个性。 “人生标配”只有简简单单四个字,但很显然,有人已把它当成人生奋斗的终极意义,不知何时就背上“标配包袱”在前行,把自己变成了在条框中行走的人。 读书时,追求奖学金和证书双赢的标配;结婚时,追求有房有车有工作的标配;生孩子时,追求家庭教育观点一致,提前做好多方准备的标配;婚姻生活中,追求安逸平淡,有存款可以未雨绸缪的标配…… 可是我错了,凑齐这些所谓的标配,我错过了很多人生的可能,放弃了很多个人理想。 我自认为考虑到了所有可能,却错过了身边的无数次更快乐的可能。 我想对过去的自己说一声,你错了;对过去错过的那些可能说一声,对不起。
很多时候,与其说我们在追求“人生标配”,不如说我们太过执念外界声音,一不小心就把自己置于一场没有尽头的盲目追逐中。 人生起点不同、赛道不同、向往不同,注定所谓的“标配人生”不适用于每一个人。 那么,自然而然同,每个人也就没必要对其趋之若鹜、奉若神明。 曾看过视频《我们的花样生活》,短片讲述了三个都市人的故事,其中的夏无双让我印象深刻。
如果按照“人生标配”去衡量夏无双,她是典型的“不达标人士”:
31岁还没结婚,作为“大龄剩女”不孤单吗?不务正业去玩什么“二次元cosplay”?总是在追求不切实际的梦想……
虽然单身,却拥有”两百斤的有趣灵魂“,喜欢手办、漫画,亲手做cosplay的衣服,并在社交平台连载自己的漫画系列,从画图、制作、剪辑到配音全由她一个人完成……
很多人只看到她“人生标配”一个也未达标,但却忽略了她独自一人生活得很精彩。
诚然,社会像一台不停歇的机器,不停向我们传输各种理念,时刻都在告诉我们: 你应该做什么,你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,你应该走向哪里等等。 这些东西由来已久、甚至根深蒂固,以致我们无可辩驳,但这就代表它们好吗?它们合适吗?答案也许是否定的。 “人生标配”听起来很酷,但一定要问问自己,这些是不是自己想要的。 如果不是,把它们当成参考也无妨,但一定不要,让它们变成自己最后的、唯一的选择。 “既然循规蹈矩、随波逐流的生活,并没有给我带来预期的幸福,反而让我在本该神采飞扬的大好年华,活得卑微而苍白。 那不如就做我自己、靠我自己、放飞自己、成就自己,随心所欲地去冒险去生活,试试自己的极限到底在哪里。”
每个人都有权利按自己意愿去选择, 一切外界的的条框框都只是建议,选择自己想要的、想过的人生,才是最好的。
畅销书作家林夏萨摩,曾经为了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,毅然放弃前程大好的英语,转而背起浅薄的行囊,成为上海漂泊的异客。 她住过地下室,做过文案、策划、执行、翻译,半夜十一二点穿越上海大半个城市回到暂住地…… 后来,她把自己对人生的诸多感悟,糅合成最想对读者说的一句话,放在她的书中: 即使不是别人眼里标配的人生,也有属于它自己的珍贵之处。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绝无仅有的,而这一生里又藏着各种可能。
这些可能无法用对和错、成功和失败来定义,唯一可以拿来衡量的便是,自己蓦然回首时,是否像最初选择它们时仍不后悔!
人生没有“标配”,只要对生活永远保有热忱,用心走好每一步,这一生都是值得的,就是幸福的!
你要知道,婚姻永远是锦上添花,而不是雪中送炭,它带给你的应该是两个人共度余生的底气和信心,而不是别别扭扭的自我妥协。
转载自kris在路上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