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 / 庞艺影
(一)
引子
朱彝尊的《鸳鸯湖棹歌》一百首,创作时间是在清.康熙十三年(1674)年冬。那时他46岁,客居北京郊区(今北京市通州区),由于故乡情深,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嘉兴地区的风土人情,其中反映的社会生活领域相当广阔,诗文里大都写到了嘉兴地方古迹、传说、物产、风俗和人名、地名、山名、桥名、寺庙名等,真实展示了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嘉禾平原的历史背景。朱彝尊是以耳闻目睹的身份诵唱着《鸳鸯湖棹歌》,他叙写的生活万象,其范围之广泛,影响之深远,被后人誉为有韵之地方志。同时,《鸳鸯湖棹歌》也记录了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千秋传承的地域文化,即民生、民情、民俗、民心。棹歌源于民间,多是船工行船时所唱的歌谣,因此《鸳鸯湖棹歌》在创作上很注意汲取、采纳形象生动的民间口语,并运用了"双关"、"谐音"等民歌创作手法,读起来琅琅上口,易于记诵,为当时的诗坛吹来了一缕清风。从下面几幅嘉兴历史文化老照片中,我们可以看到《鸳鸯湖棹歌》中曾写到的嘉兴人文风貌,作者完全沉浸于对故乡深深的回忆之中,这是一种风采,一种文化,一种诗的情感,它为我们家乡的文化传薪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遗产。《鸳鸯湖棹歌》与嘉兴人文风貌老照片同读同赏,这也许会给喜欢朱彝尊《鸳鸯湖棹歌》的读者,带来一种更美的文学艺术和历史文化享受。
咏真如塔和放鹤洲
蟹舍渔村两岸平,菱花十里棹歌声。
依家放鹤洲前水,夜半真如塔火明。
朱彝尊《鸳鸯湖棹歌》

嘉兴真如塔 1948年 庞艺影藏
真如塔(消失)
真如塔始建于宋庆元三年(公元1197年),位于嘉兴市区城南路原绝缘厂宿舍附近。据《鸳鸯湖小记》记载,它是仿造一座高五尺,重千两的七层银塔重建的。清光绪二十五年(公元1899年)重修。其塔体本保留宋代风格,高五十三米,塔基直径十二米,是嘉兴七塔中最高的古塔。塔基无木桩,按梅花形用砖砌成,系软基高层建筑之奇观。
真如塔塔顶于1959年拆去,重五吨左右,高约九米,早期置于市区人民公园土山上。1970年8月,真如塔全部拆除,拆塔过程中,发现一批明末塔砖和一部分崇帧七年写的佛经经卷。现佛经经卷和真如塔塔顶藏于嘉兴市博物馆。

嘉兴放鹤洲 庞艺影藏
放鹤洲(存世)
据史料记载,唐德宗时,贤相陆贽在此建宅,因园中有放鹤亭故称为鹤渚。唐文宗时,宰相裴休又在洲上建屋,改名为裴岛。南宋时,著名词人朱敦儒寓居嘉兴,辟裴岛为放鹤洲。明后期,贵阳太守朱茂时重建放鹤洲。清朝中期,放鹤洲日渐衰落。
放鹤洲位于嘉兴市城南路西南湖畔,与西南湖生态绿洲隔湖相望。2004年,南湖风景名胜区重建放鹤洲,使之放鹤洲成为南湖景区内又一处重要的人文休闲景点。重建后的放鹤洲占地面积约5.2万平方米,其中水域面积9714平方米。景点保持了四面环湖、湖中多曲水和平岸杂树的自然地形地貌,以静憩赏景为主体功能,辅以荷池、菱塘、鱼池、果园等。另有沿湖门坊、亭榭、楼阁点缀其中,布局随势而建,力求自然生态。淡然居、桂离馆、嘉福堂是目前放鹤洲内最主要的、体现唐宋风格的仿古园林建筑。
待续
正春和稿约
独家连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