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医生!孩子腹痛难忍,还一直吐!”
近日凌晨5点多
一声急促的呼救声打破了
海宁市中心医院急诊大厅的平静
14岁女孩小雨(化名)
被家人搀扶着冲进诊室
她身形消瘦、面色苍白
小雨中毒了!
随即,一场生命救治就此展开
……
“孩子之前就老说口干,一天要喝好几瓶水,小便也多,我们还以为是夏天天热,没当回事。”小雨的母亲红着眼眶说。小雨的这些症状已持续半年,但家人因无糖尿病家族史,从未想过要带孩子查血糖。直到入院前两天,小雨出现浑身乏力、吃不下饭,随后更是恶心呕吐、头晕,家人才意识到情况不对,连夜送医。
“必须立刻降糖、大量补液!”内分泌科主治医师付俊第一时间赶往急诊,基于检查报告迅速制定救治方案。一方面通过静脉输注胰岛素平稳降低血糖,避免血糖下降过快引发脑水肿;另一方面持续适量输注生理盐水,促进体内酮体排泄,纠正脱水与电解质紊乱。“前期每1小时就要监测一次血糖,并监测血酮和电解质,根据指标动态调整药量、补液速度和种类,这是稳住病情的关键。”付医生补充道。
救治过程中,由于小雨是青少年患者,与成年酮症酸中毒患者相比,医护团队需要做出一些特殊考量。“孩子年龄小加上体重只有47公斤,体型偏瘦,需根据其体重设定补液量,并在24~48小时完成补液,同时补液过程中需关注其小便量和电解质情况。”付医生解释,直到小雨血糖降至13.9mmol/L以下,团队才将生理盐水换成含糖液体。
家属起初十分焦虑,反复向医生询问孩子的预后情况,最担心的是“孩子是不是这辈子都离不开胰岛素了”。为此,付医生和医护团队一边稳定患儿病情,一边耐心开展医学科普:“由于年龄限制,目前14岁的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受限,胰岛素是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。坚持规范胰岛素治疗,能够保护胰岛功能,如果将来恢复得好,等到18周岁后是有机会换用口服药的;但如果现在不及时干预,胰岛功能严重受损,可能就不得不终身依赖胰岛素了。”
这番专业而诚恳的解释,彻底打消了家属心中的顾虑。他们安心配合治疗,协助医护人员观察孩子的尿量、进食情况,并严格管理孩子的日常饮食。
经过两天的密集救治,小雨的病情逐渐好转:恶心呕吐症状基本消失,能正常进食;血糖基本稳定在正常范围,酸中毒得到了纠正。医护团队随即把静脉胰岛素改为皮下注射,并开始教小雨如何在之后的生活中自己注射胰岛素,叮嘱她少吃零食、定时定量进餐。“打胰岛素不丢人,很多哥哥姐姐靠它把血糖控制得很好,一点不影响上学和生活;而且只要血糖控制好,以后也是有机会不打胰岛素的。”这些话给小雨和家人带来莫大的鼓励和信心。
半个月后,小雨病情稳定,办理出院手续后便回老家了。“回去后一定要按剂量打胰岛素,并且规律饮食运动,同时要做好血糖监测,3个月后复查胰岛功能恢复情况,有任何不舒服随时联系我们。”出院前,医生留下叮嘱,并表示会定期进行随访。
“小雨是我从事临床5年来接诊过年龄最小的酮症酸中毒患者。” 在采访中付医生坦言,青少年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,但家长和孩子对早期症状的认知不足,常因 “天热口渴”“成长发育期” 等理由忽视,最终延误治疗。医生提醒,有糖尿病家族史、或出现疑似糖代谢异常症状(比如多饮、多尿、多食、体重不明原因下降)的青少年家庭,需定期监测血糖,尤其是易被忽视的餐后血糖;不管是空腹还是餐后血糖偏高,都建议进一步做静脉血检查。一旦出现恶心呕吐、腹痛等症状,务必立即就医,早识别、早干预,才能避免悲剧发生。
同时,付医生也进一步解释道,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少,基本只能靠胰岛素,不管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患者,都需要长期治疗。因此,学校和社会要加强科普,让更多青少年了解糖尿病,减少对患病同学的歧视,以帮助患病孩子更好地接受治疗。
来源:大潮网
欢迎光临 嘉论网|嘉兴人论坛 (https://www.0573ren.com/) | Powered by Discuz! X3.1 |